限定繼承下債權人就遺產受償之實務/ 實習律師 李怡仙

 

一、何謂限定繼承

  民國98年我國民法修正繼承的原則,由無限清償責任轉變為法定限定責任,繼承人在繼承開始時,繼承被繼承人一切之權利義務,而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1],此即所謂「限定繼承」。

 

二、繼承人陳報遺產清冊

  而由於遺產的債權人只能以被繼承人所留下之財產請求清償,所以債權人必須知道被繼承人之財產以及債務之數額,才能確認其債權可否全數受償,此時則需要繼承人向法院呈報遺產清冊,故民法規定,繼承人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三個月內開具遺產清冊並陳報法院[2],此外,債權人亦得向法院聲請命繼承人於三個月內提出遺產清冊,或是法院在知悉債權人以訴訟程序或非訟程序向繼承人請求清償繼承債務時,得依職權命繼承人於三個月內提出遺產清冊[3]。而若繼承人未依上述規定開具遺產清冊陳報法院,對於被繼承人債權人的全部債權,仍然應按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4]

 

  在陳報遺產清冊時應向法院提出聲請狀,並且備妥包含遺產清冊在內之相關文件,如聲請人及同一順位繼承人戶籍謄本及被繼承人除戶戶籍謄本、至戶籍地戶政事務所辦理之陳報人印鑑證明、繼承系統表等。而遺產清冊則記載被繼承人財產狀況,包括積極財、消極財產及繼承人已知之債權人、債務人[5](家事事件法第128條第2項)

 

三、繼承人未開具財產清冊陳報法院所生之問題

  在民國98年修法前,限定繼承為繼承的例外,在當時若繼承人選擇此種繼承方式,其必須開具遺產清冊陳報法院。而修法後之新法是以限定責任為原則,不需繼承人為表示就發生對於繼承債務以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之效力,惟仍須為遺產之清算。而就現行法之條文文字來看,並未強制繼承人提出遺產清冊,若繼承人不依民法第1156條規定,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三個月內開具遺產清冊陳報法院,則為「自行清算」,且繼承人自為債務之清償,必須依第民法第1162條之1規定,以維護債權人之權益。

  惟若繼承人不主動提出或不依照法院之命令提出遺產清冊,法院就無法進行後續的公示催告程序,而此時依民法第1162條之1繼承人仍應依有優先權之債權、普通債權、交付遺贈之順序,並依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如此時繼承人為不當清償而導致繼承債權人受有損害,債權人得請求繼承人賠償其損害,此外受損害之債權人,對於不當受領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得請求返還其不當受領之數額,須注意者為繼承人對於不當受領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則不得請求返還其不當受領之數額[6]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未開具遺產清冊陳報法院之繼承人,為自行清算,此時也須應依法律規定對遺產之債權人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若違反相關規定,造成被繼承人之債權人的損害,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1] 民法第1148條。

[2] 民法第1156條。

[3] 民法第1156條之1。

[4] 民法第1162條之1。

[5] 家事事件法第128條第2項。

[6] 民法第1162條之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