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

 

一、前言

在「WTO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WTO 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IPS) 出現以前,國際間對於是否以制定刑罰條款以保障智慧財產權,保持沉默。兩個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協定「巴黎公約」(the 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 of 20 March 1883, Paris Convention) 與「伯恩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均未強制會員國制定刑罰條款,將此視為各會員國的自主決定事項,尊重各該會員國內法的決定[1]

自我國決定加入「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TPP) 後,各界即開始好奇,TPP究竟會對我國法制造成何種衝擊,本文擬簡要介紹TPP的相關內容,以利我國企業針對未來的區域變動做出可能的預測與回應。

 

二、TPP的背景

        TPP的前身,來自新加坡、智利、紐西蘭與汶萊簽訂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 (P-4)P-4 是第一個連結太平洋、拉丁美洲與亞洲的跨境自由貿易協定,其成立之初即要求幾乎百分之百的貨品貿易自由化,但並未包括投資與金融服務兩大類。P-4的目標不在於獲得彼此間更優惠的市場進入,而是為將來的亞太自貿區協定,提供可能的參考範本。在美國加入後,以P-4為基礎擴張的TPP,方才開始吸引全球的目光[2]

        自日本加入起,至今TPP共有十二國參與談判,佔了全球GDP 38%、貿易量25%,儼然形成份量極重、足以影響下一代全球貿易規則的「鉅型區域貿易協定」(meg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3]

        TPP所有談判中,美國扮演主導的關鍵角色。美國的經濟強項在於高科技、服務業與投資,它的目標是在付出最小代價下、透過TPP實現其於WTO杜哈談判回合所未能實現的目標,制定有利於己、超越現行WTO規範之貿易規則,將美國自己的國內法透過TPP向其他談判國輸出[4]

        TPP致力於建立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貨品市場原則上100%開放,超越GATT24條開放絕大多數貨品 (亦即允許保留少部分的貨品市場不開放外)[5],服務業也採負面表列規則,亦即只有表列的產業才不開放,其餘產業原則上都開放[6]。此外,TPP尚涉及傳統自由貿易協定未涉及的勞工、環境保護、國營事業、中小企業、供應鏈等新議題,值得我國企業深入認識,以預測並因應亞太地區下一波大規模的市場開放與規則變化。

        TPP的另一功能是幫助美國在經濟上與亞洲新興大型經濟體中國大陸和印度競爭,在政治上有助於美國重返亞洲的在平衡策略,對抗中國大陸之興起[7]

        儘管TPP的談判方也包括開發中經濟體如馬來西亞及越南,原則上TPP的談判是由已開發國家主導,TPP沒有如WTO針對開發中國家設有特殊待遇條款[8],目前談判停滯則導因於美日就汽車與農業市場開放無法達成共識[9]

        在針對智慧財產權保護部分,美國企圖在TPP中插入顛覆TRIPS規則之罰則執行條款,將「具有一定商業規模」的盜版或商標仿冒行為此一量的門檻[10],解釋成只要有「顯著故意」的盜版或商標仿冒行為,即滿足「具有一定商業規模」之門檻,而應由締約國國內法課以刑罰,顯然用一「質化」標準顛覆以往「量化刑罰」門檻之設計[11]

 

三、TPP 對我國法可能之影響及衝擊

        如果加入TPP之後,我國基於協議締約國之地位,在智慧財產權法之刑事罰則部分,勢必須修改調整國內法當中相關規範。以下將TPP規範與我國現行相關法規列表比較如下。

 

商標權之刑罰規範比較

 

TPP

我國法規範

構成要件

Art. 15.1

出於商業利益或個人私益目的而故意侵害商標權。

商標法第95條、第96條第一項。

未得商標權人、團體商標權人、證明標章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而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服務當中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

Art. 15.2

明知該商品之包裝、標誌以及附加物上具有仿冒商標之不法情事,應加以處罰。

商標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

明知商品之標籤、包裝容器有侵害商標、團體商標、證明標章之虞,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持有、陳列、輸出或輸入。

刑罰效果

Art. 15.5

商標法第69條、95條到99

罰金

罰金

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

得為扣押、沒收及銷毀之範圍廣泛,包括可疑仿冒品、為進行仿冒活動之工具設備、相關資產、相關文檔證據等物品均屬之。

對侵害商標權之物品或文書之沒收,且商標權人得請求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即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

教唆、幫助犯之處罰

Art. 15.4

刑法第2930

透過上述比較,我國法在商標之保護部分,與TPP條文當中規範之刑罰範圍大致符合,均可大別為兩類,即以商業行銷目的而侵害商標之行為,以及明知商品包裝、標識有侵害商標之情形而意圖販賣之行為。有疑問者在於TPP針對出於個人私益而故意侵害商標之刑罰規範部分,個人私益之範圍如何認定? 將產生解釋適用之疑義。且將個人私益納入商標刑罰,違反商標法立法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公平之立法理念。

 

四、結論

        本文檢視了TPP所要求的刑罰範圍與我國之間異同,並整理國內學界針對智慧財產權刑罰條款之看法。我們認為,我方日後於加入TPP之談判,實應設法對上述條款提出一定程度之保留,以謀國內權利擁有者與權利使用者之間的平衡。

 



[1] Henning Grosse Ruse-Khan, From TRIPS to ACTA: Towards a New ‘Gold Standard’ in Criminal Environment?,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RESEARCH PAPER No. 10-06, 2-3(2010).

[2] See M. K. Lewis,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w Paradign or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34 B.C. Int’L & Comp. L. Rev. 27, (2011), pp. 27-34.

[3] See V. S. Seahadri,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hsip, RIS Discussion Paper 182, July 2013, p. 1.

[4] See ibid, p. 2.

[5] See Article 24.8(b) of the GATT 1994.

[6] 相反的,GATS 則採正面表列模式,有表列的產業才開放。See Peter Van den Bossche and Werner Zdouc, The Law and Polic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Cambridge 2013, p. 514.

[7] See V.S. Seahadri,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RIS Discussion Paper 182, July 2013, p. 3.

[8] See ibid, p.4.

[9] See Bridges, Volume 18, Number 43, 18 December 2014.

[10] See Article 61 of the TRIPS.

[11] See S. M. Flynn, B. Baker, M. Kaminski and J. Koo, The U.S. Proposal for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apter in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Vol. 28, No. 1, 105-202, p. 195.

arrow
arrow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