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歐洲發生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機,如狂牛症、口蹄疫等,受污染的食物嚴重威脅人民的健康,引發人民的恐慌以及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國家開始重視食品安全的管控,從以往只注重食品規範的經貿層面轉向以公共健康與消費者保障為主的食品政策導向。同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食品不斷推陳出新,面對食品安全領域開始出現許多無法有確切科學證據證明的危險,專家學者決定參考環境領域引入預警原則,因為該領域同樣受到潛在危害的威脅,卻無法透過科學證明風險之存在,再加上隨著保障公共健康、環境與消費者的概念逐漸抬頭,這樣的觀念成為許多政策制定的執行目標。

    最重要的是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在2002年制訂「歐盟一般食品法」(Regulation ECNO178/2002),將2000年食品安全白皮書相關內容納入此規範中,發布食品安全之一般原則以及要求規範,奠定了食品安之基礎架構,並對會員國產生法律上的拘束力,要求於2007年會員國即應全面地調整成各內國法。其中第6條(即為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條立法參考法條),該條針對風險分析做出規範,內容提到:「

1. 為了高度保護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目標,食品法規應以風險分析為基礎。

2. 風險評估應以獨立、客觀和透明的科學證據為基礎。

3. 風險管理應考慮風險估計的結果,尤其是第22條法規所提及職權單位的意見,第7條法規(1)所說明的條件,考慮其合法原因和預警原則,以達第5條法規中食品法之一般目的。[1]

本條中提及第22條所規定之單位即為歐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根據一般食品法,歐盟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局,歐盟食品安全局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獨立整合的科學意見,特別是在食品安全評估的部分,讓歐盟決策單位面對食物鍊直接與間接相關問題及潛在風險能做出適當的決定,以提供歐洲公民安全高品質的食物。

而條文中提及「第5條之一般目的」指的是食品法規應高度保障人類生命和健康,維護消費者權益,包括食品貿易的公平交易,以及於適當時保護動植物之健康、福利和環境。

 

參考:林昱梅(2015),〈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4卷特刊,頁1037-1152

 

[1] 英文原文:Article 6 Risk analysis

1.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a high level of protection of human health and life, food law shall be based on risk analysis except where this is not appropriate to the circumstances or the nature of the measure.

2. Risk assessment shall be based on the avail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undertaken in an independent, objective and transparent manner.

3. Risk management shall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ity referred to in Article 22, other factors legitimate to the matter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here the conditions laid down in Article 7(1) are releva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food law established in Article 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