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歸責理論                                                                                                                 實習律師 蘇思鴻
甲與乙積怨已深,某日甲於街上偶遇乙,雙方一言不合,甲旋即將其隨身攜帶的短刀刺向乙,乙當場血流如注,倒地不起,甲則乘機逃之夭夭,嗣旁人見狀電聯救護車將乙載往醫院急救,途中因車速過快,失控翻覆造成乙當場死亡,試問甲如何論處?

爭點解析
甲與乙之死亡有無因果關係?何謂客觀歸責理論?甲的行為應如何歸責?

結論
往昔刑法在客觀構成要件中所要討論的因素有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方式、行為情狀、行為結果和因果關係,而因果關係之判斷採條件理論,條件理論只有有無的判斷,但實際發生的案件不單只有有無的概念,往往產生價值的判斷,條件理論無法解決這種情況,於是衍生出所謂的客觀歸責理論。判斷行為人的行為要否歸責,須評斷該行為是否製造不受容許的風險、造成的風險是否實現,結果是否在構成要件效力的範圍內,符合上述的檢驗,行為人的行為才屬可歸責,客觀構成要件才該當。本題,乙死亡若非甲之刺殺,其也不會因搭乘救護車失控致死,其間有因果關係;惟乙之死亡係因救護車失控肇事所致,非甲之刺殺所致,依一般情形,乙之所以死亡係因甲之刺殺導致流血過多而死亡,而不是因救護車失控肇事死亡,故在客觀歸責的檢驗上,甲之刺殺行為雖屬製造不受容許的風險,但在風險的實現上卻是異常的因果歷程,乙之死亡不可歸責於甲,客觀構成要件不該當,主觀上甲明知且決意為之,有故意;甲至多負殺人未遂之責。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omlaw  的頭像
    Zoomlaw

    眾律國際法律事務所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