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十篇文章公告:判決與法律命令之解析、契約與商業模式之範例
提供企業從事國內外商務交易上,所須知的各種法律規定及其風險的預防控管,而就各種法律規定、各項商業模式、各別法院判決與常用契約範本而寫的參考文章。本部落格之文章可讀性高、內容廣泛,從日常生活常見的買賣、租賃、公寓大廈管理到公司經營常見的產業模式、新創募資、合夥協議、投資併購、盡職調查、勞資關係、公司治理、上市上櫃、證券交易、技術移轉、經銷代理、國際商品買賣、供應鏈協議(OBM、ODM、OEM)、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保護相關之題目都有。本部落格的文章及其回覆,不代表本所的正式法律意見。如需進行各種商業交易的合法審查、各國商務契約的草擬談判、提起訴訟或應訊應訴、專利商標著作權之申請、授權及訴訟。 請就近聯繫 請聯繫新竹所03-668-2582 E-mail:info@zoomlaw.net 本所詳細資訊請自行參閱:http://www.zoomlaw.net 所長法學博士范國華律師敬啟

                      淺論契約資訊分配正義(下)

 

                                                                                                                         作者:李冠衡律師

 

2.資訊與市場之對話

  資訊為私有的財產,要將其揭露於社會大眾,必須有公益性之考量。在交易市場中,要如何使交易雙方能用合理公平的價格為交易,以保障交易市場整體的秩序?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資訊的控管。政府透過制定法規、政策,來讓整體交易資訊透明化,使市場裡所有的交易對象明白目前在市場裡,最合理公平的交易為何,這除可保障弱勢的消費者,亦有減少交易成本,維護市場機制等優勢。

  回至分配正義的討論,原本在雙方地位平等,私人與私人間價值的交換﹙補償正義、交換正義﹚,全部取決於個人的意思。舉例而言,便利商店透過集點數贈送贈品的方式,來促銷買氣,即便贈品原本價值和消費者所花的成本明顯不成比例﹙比如:贈品成本只有一百元,而消費者需花快三百元,始得換得贈品﹚,但在消費者明知,所有資訊皆公開,交易環境是公平的狀況下,消費者可以自由決定選擇是否要兌換贈品。消費者意思決定權並未受到不公平限縮,消費者與商家彼此價值互換,損益各自負擔。此時我們不可以說便利商店創造一個不公平的交易環境,打破市場交易秩序。

  國家會介入之情形,僅有當交易市場已被認為不公平的狀況﹙也就是雙方談判地位已被認為不平等﹚,此時國家會鑑於分配正義之實踐,例外用公權力加以介入基於補償正義所設定的損益歸屬關係。舉例而言,民生商品的公開價格是被認定交易市場的重要資訊。但當所有賣家一同協調價格不公開,不要讓消費大眾知悉,此時賣家創造出一個不公平的交易平台,而消費者無法知悉商品真實價格,亦無從比較,只能單方面任由賣家出價,其意思決定選擇權被限縮。

  此時補償正義原本的公平自由交換價值的初衷已遭破壞,故國家需透過公權力,基於分配正義的理念,來重新分配彼此交換的價值,換言之,國家可能需用法規命令之方式,規範賣家公開原本價格資訊或禁止聯合漲價的方式,以保障大眾的交易自由選擇權及回復原本所應交換到的價值。

  綜觀上述,資訊揭露的目的,最主要保障的是弱勢地位談判者的自由選擇意志,間接維持整體市場的交易秩序,其背後的理念即是分配正義的落實。國家透過公權力使重要交易資訊透明化,讓交易雙方能處於公平的談判環境、談判地位與談判能力,也因為雙方均處公平的交易狀況,市場交易機制始能正常維持。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論契約資訊分配正義(上)

 

                                                                                                                      作者:李冠衡律師

 

1.分配正義之起源

  分配正義最初係由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所提出,提出目的是要與補償正義﹙又稱交換正義、矯正正義或平均正義﹚做對比。而這兩種正義的源頭,來自於亞里斯多德先將正義依其內涵區分成─「普遍正義」與「特殊正義」兩者,再將特殊正義區分成「分配正義」與「補償正義」。

 

  所謂的普遍正義係指所有對他人表現的美德而言,換言之,就是社會善良道德的展現。特殊正義,則狹義限縮在國家行政、立法與司法裁判的特殊範圍。亞里斯多德更詳細說明兩者間關係,其認為:特殊正義的展現,係要根據美德而進行,易言之,特殊正義的前提要件需要先符合一般人內心所崇尚的美德。舉例而說:公正分配是一種美德,依據此美德將社會資源公平的分配給所有國人,此即為普通正義係特殊正義的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所謂分配正義係指國家透過公權力將社會資源、財產為平等分配,使每個人均有一定程度的物質享受。舉例而言,國家將教育資源平分於各縣市,或者國家透過課稅的方式,再一次進行個人財產的分配。與分配正義相類似的概念,則為補償正義。所謂的補償正義﹙又稱交換正義﹚,指人與人之間價值的交換,以避免互相侵奪而失去平衡。舉例而言,犯罪者需按照侵害對方的程度、所破壞的法益及範圍,而給予補償。

  對於補償正義,亞里斯多德有更進一步的闡釋,其認為補償正義關注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的正確性。它尚可區分成「自願交換」與「非自願交換」兩種下位概念。所謂自願交換,指當事人間可以自由的做決定交換彼此各自所存的利益,比如:買賣、租賃;而非自願交換,指當事人無法自由決定交換彼此所存的利益,又可區分隱密而為的類型,如:竊盜、暗殺,或暴力相向的類型,如:殺人、傷害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剩餘財產分配(四)

                                                                                                  律師:李冠衡 著

3.剩餘財產分配─撤銷權

依民法第1020條之1:「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但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不在此限。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以受益人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且依民法第1020條之2:「前條撤銷權,自夫或妻之一方知有撤銷原因時起,六個月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一年而消滅。」

本條撤銷權可區分成無償行為及有償行為,兩大部分。在無償行為狀況,原則上夫或妻在婚姻存續中,將婚後財產無償讓與給第三人,而害及婚姻他方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夫或妻可向法院聲請撤銷無償讓與之部分。舉例來說,甲夫在婚姻存續中將婚後購買的2000萬房屋,贈與給其女友丙,此一贈與行為將會損害到乙妻將來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此時乙妻可向法院聲請撤銷此一贈與行為,將2000萬之房屋返歸於甲夫之名下。另外,假如甲夫贈送該屋,目的是要履行道德上之義務,比如:送爸媽房屋安養天年,此贈與即構成例外,乙妻不得將之撤銷之。

相反的,假如今日甲夫乃係將房屋出賣給第三人丙時,由於丙有支付對價關係,為保障丙的交易安全,立法者限制僅有丙在明知此交易會害及乙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始得將該交易撤銷。最後,由於本條撤銷權乃形成訴權,避免當事人隨時向法院聲請撤銷,而造成法律關係不穩定之狀態,故立法者特設立除斥期間,限制夫或妻知悉時起六個月內須撤銷之,或者自其中一方為侵害他方剩餘財產分配時起,一年內須撤銷之,否則此形成訴權即消滅。

與民法第1020條之1相像者,則為民法第1030條之3,本條明定:「夫或妻為減少他方對於剩餘財產之分配,而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前五年內處分其婚後財產者,應將該財產追加計算,視為現存之婚後財產。但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不在此限。前項情形,分配權利人於義務人不足清償其應得之分配額時,得就其不足額,對受領之第三人於其所受利益內請求返還。但受領為有償者,以顯不相當對價取得者為限。前項對第三人之請求權,於知悉其分配權利受侵害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但不同的是,本條並非撤銷已轉讓出去之法律行為,而係將該以轉讓出去的財產追加計算於婚後財產中,當然履行道德上之贈與,仍不在此追加的範圍之內。另外,假如分配權利人無法完全受償應得之分配額時,分配權利人得向無償受領之第三人,在其受領的限度內,請求返還。舉例來說,甲夫將婚後2000萬房子贈與給第三人丙女,此時雖將2000萬房子扣回至甲夫婚後財產,但甲夫現有財產無法完全清償對乙妻的剩餘財產分配債務,乙妻此時即可轉向丙女,請其在受贈2000萬房屋價值的範圍內,返還乙妻未受清償之部分。

當然,假如今天丙女乃係有支付對價,才取得該棟房屋者,立法者為保障丙女的交易安全,特制定只有在丙女是以顯不相當對價方式取得該財產的時候,才須返還乙妻不足清償之部分。最後,本條亦設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將乙妻的請求權時效,訂於知悉時起算兩年,或於法定財產關係消滅後,逾五年者,亦同。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剩餘財產分配(三)

                                                                                                              律師:李冠衡 著

2.剩餘財產分配標準

除上述剩餘財產分配以婚後財產為主外,民法第1030條之1第一項但書明文:「但下列財產不在此限:一、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二、慰撫金。」由於繼承與無償取得及慰撫金之財產,並非雙方在婚姻存續間所共同努力才會增加之財產,而係屬於高度屬人性財產,因此,法律明文將其排除在剩餘財產分配之範圍內。

再者,假如剩餘財產分配之結果,顯失公平,依本條第二項,法院得依職權,調整或免除其分配額。另外,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有消滅時效之問題,其時效之起算點從請求權人主觀上「知悉」有此請求權開始起算二年,但假如自法定財產關係消滅時起算,超過五年者,亦會罹於時效。

  且依民法第1030條之2明定:「夫或妻之一方以其婚後財產清償其婚前所負債務,或以其婚前財產清償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債務,除已補償者外,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應分別納入現存之婚後財產或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債務計算。夫或妻之一方以其前條第一項但書之財產清償婚姻關係存續中其所負債務者,適用前項之規定。」

舉例來說,甲夫與乙妻婚後各增加300萬債務,但甲夫用婚後增加300萬部分,其中的100萬拿去清償婚前債務,此時,雙方離婚後,賈夫的婚後財產必須將拿去清償婚前債務的100萬元,追補回來,換言之,甲夫之婚後財產仍是要以300萬來計算;反之,如果甲夫是拿婚前財產100萬,來清償雙方婚姻關係中所負的債務,此時,在計算剩餘財產分配時,即需要將甲夫的婚前財產返還,換言之,甲夫的婚後財產此時即用200萬來加以計算。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剩餘財產分配(二)

                                                                                                                    律師:李冠衡 著

2.剩餘財產分配標準

我國民法第1030條之1明文:「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或妻現存之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應平均分配。但下列財產不在此限:一、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二、慰撫金。依前項規定,平均分配顯失公平者,法院得調整或免除其分配額。第一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不在此限。第一項剩餘財產差額之分配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剩餘財產之差額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由上可知,在婚姻關係解銷,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妻目前的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所產生的債務,有剩餘的話,再平均分配。舉例來說,先生婚後有財產500萬元,太太婚後有財產200萬元,婚姻關係中先生負擔100萬債務,太太則無負債,此時先生扣掉該100萬債務後,再與太太兩人財產相加除2,所以1人應分到的剩餘財產為300萬,故先生現有400萬,應再給予太太100萬元。

我國剩餘財產分配制度如此規定之理由在於:婚姻乃屬雙方所須共同盡力維持,無論哪一方在外工作,在內照顧家庭者亦須付出相當精神與體力去維持一個家庭,故為勉勵雙方對家庭的付出,特設計此一制度來達到實質公平。

另外,對於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的認定標準,我國法院雖曾有以結婚時點來作形式認定,即結婚前的財產屬婚前財產,結婚後財產屬婚後財產,但目前亦有不同見解認為,須實質評價該財產是否屬於婚後財產。

我國最高行政法院104 年判字第 475 號判決指出:「民法第1017條第1項之規定,夫之婚前財產,由夫所有,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不屬同法第1030條之1第1項規定妻剩餘財產分配之範圍。依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立法意旨及精神,在於夫或妻對『婚姻共同生活』之貢獻,予以平等評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形成(增加)之財產,平均分配與夫妻。是夫妻各方之婚前財產,如非夫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因共同生活之協力及貢獻,自非屬剩餘財產分配之範圍。以婚前財產購買的資產,僅屬該等財產之狀態變更,性質上仍屬婚前財產。查本件被上訴人計算000遺產總額時,關於000生前購買之系爭公設地,係以其規避遺產稅捐方式為之,依實質課稅原則,應回復購地前資金111,618,000元,併計遺產總額課稅,已如前述。又000於93年1月3日與上訴人結婚前所持有之股票為其婚前財產,其於97年3月婚姻關係存續中,以出售上開股票所取得資金購買系爭公設地,此與上訴人之婚姻協力及貢獻無涉,仍屬000之婚前財產之變更及衍生,不改變其婚前財產之本質。…,原判決因認000於婚姻關係中出售婚前財產所取得之資金與購買系爭公設地,不予列入000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扣除額之計算範圍,並無不合。」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剩餘財產分配(一)

                                                                                                                  律師:李冠衡 著

 

婚姻的成長、茁壯與穩定,是由婚姻雙方所共同努力付出,甚至,這些付出的心血是無法全用金錢來衡量。但當婚姻走到終點,勞燕雙紛飛時,對先前婚姻之付出程度,常會變成引燃紛爭的導火線,法律鑑於此種狀況的發生,因而制定剩餘財產分配、未成年子女親權酌定制度,期望替當事人有一個最低標準的安排。本文即以剩餘財產分配制度為主軸,稍加介紹,以助當事人能稍加了解離婚後各自的權利義務。

 

1.法定財產制概論

在論述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前,首先,須先了解我國夫妻財產制又可區分成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區分之標準即雙方於結婚前是否有約定婚後雙方財產分配狀況。如有約定,則屬約定財產制,如無約定,則屬法定財產制(即依照法律規定為財產分配)。另外,約定財產上可區分成共同財產制及分別財產制,各制度內容本文於後續文章再介紹之。

按民法第1005條:「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者,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第1017條:「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所有。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推定為夫妻共有。夫或妻婚前財產,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生之孳息,視為婚後財產。夫妻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後,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改用法定財產制者,其改用前之財產視為婚前財產。」

上述條文即明示夫妻未以契約訂立財產制者,則以法定財產制為夫妻財產制,而有民法第1017條以下之適用。在法定財產制中,會將夫或妻財產區分成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此區分之目的在於將來剩餘財產請求之範圍,亦只有婚後財產才會納入剩餘財產之分配範圍內

假如夫或妻不能證明該財產是婚前財產還是婚後財產,此時依民法第1017條第1項後段,推定屬該夫或妻的婚後財產;另外,如雙方不能證明該財產是誰所有的,此時則推定夫妻共有。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法回復的那段幸福

─淺論離婚制度(下)

                                                                                                               作者:李冠衡 律師

(六)有不治之惡疾;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

 有不治之惡疾與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亦為離婚事由之一。但實 際情形,是否已到婚姻破裂無法維持,法院仍需視個案加以判斷。

 

(七)生死不明已逾三年。

  配偶目前狀態已生死不明達三年以上,此時應認定雙方婚姻關係 無法維持,故法院應准許判決離婚。

 

(八)因故意犯罪,經判處有期徒刑逾六個月確定。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法回復的那段幸福

─淺論離婚制度(中)

 

                                                                                                                   作者:李冠衡 律師

 

(二)配偶與他人合意性交。

在婚姻中,配偶與他人合意性交,除可能構成刑法上通姦罪外,家庭婚姻權受害之一方,尚可以此理由向法院聲請裁判離婚。另外,實務上,亦會建議家庭婚姻權受害之一方,向他方依民法侵權行為請求離因損害之賠償。

 

(三)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夫妻之一方對他方之直 系親屬為虐待,或夫妻一方之直系親屬對他方為虐待,致不堪 為共同生活。

何謂不堪同居之虐待,我國最高法院及大法官釋字對此有作出解釋。最高法院34年上字第3968號判例:「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二條第三款所謂不堪同居之虐待,係指予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不可忍受之痛苦,致不堪繼續同居者而言,如非客觀的已達於此程度,不容夫妻之一方,以主觀之見解,任意請求與他方離婚。」;大法官釋字第372解釋文:「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所稱『不堪同居之虐待』,應就具體事件,衡量夫妻之一方受他方虐待所受侵害之嚴重性,斟酌當事人之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其他情事,是否已危及婚姻關係之維繫以為斷。若受他方虐待已逾越夫妻通常所能忍受之程度而有侵害人格尊嚴與人身安全者,即不得謂非受不堪同居之虐待。」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法回復的那段幸福

─淺論離婚制度(上)

                                                                                                               作者:李冠衡 律師

 

婚姻課題,是許多人一生中努力修習的學分,但多數人卻又繳出一張不合格的成績單。對於不合格的結局,有些人選擇放下,離開彼此,但如何離開,才算圓滿?此問題除牽涉到心理關係處理外,法律上亦有離婚制度、賸餘財產分配、親權制度等,來盡量替當事人做一個合理的安排。本文乃先就我國離婚制度作一粗淺的介紹,其餘賸餘財產分配及親權制度,後續會有專文作一討論,先予敘明。

 

1.離婚制度概說

目前我國離婚方式,可區分成:協議離婚(兩願離婚)及裁判離婚兩種。協議離婚,顧名思義,即係雙方坐下來白紙黑字,表達彼此離婚之意願及婚姻消滅後雙方財產、親權(小朋友教養)等問題。

按民法第1050條明定:「兩願離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因此,在協議離婚情形,法律規定要以書面為之,且須有兩名以上證人,當場確定離婚雙方有離婚之意願,並簽名於離婚協議書上。

另外,我國離婚制度目前採登記生效主義,換言之,終止婚姻之法律行為,須要向戶政機關登記後,始生效力。如果僅為書面程序,但卻未為離婚登記,此時,婚姻雙方仍保有婚姻關係,不因此產生離婚之效力。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你/妳不懂我的心(下)

                                                                                                  律師:李冠衡 著

 

由於民法意思表示制度,以客觀表示主義為原則,主觀意思主義為例外,故在表意人意思表示錯誤例外可以撤銷時,立法者即需要限制得撤銷之情形,依民法第88條第1項但書:「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過失者為限。」明白限定錯誤意思表示撤銷須非表意人自己的過失,始得為之。

另外,依民法第88條第2項:「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其錯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明定表意人錯誤的內容,是牽涉到該契約的當事人資格與物之性質,如果此事項對該交易而言是重要者,此時即應視為意思表示的內容錯誤。

 

1.意思表示錯誤─表示行為及傳達錯誤

當表意人發生誤寫、誤算及口誤之狀況時,學理上稱之為表示行為錯誤。舉例來說,甲將標價85元的產品誤寫成58元。

依民法第89條:「意思表示,因傳達人或傳達機關傳達不實者,得比照前條之規定撤銷之。」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需要透過他人或者其他機關,來代為轉達我們必須要傳達的事情,此類轉達我們意思表示之人,稱之為傳達使者或者傳達機關,傳達使者與傳達機關所發出的意思表示,即係本人所發出的意思表示。但有時候傳達使者或機關會發生將我們意思表示原意傳達錯誤的情形,此時即可依民法89條撤銷該傳達錯誤之意思表示。

另外,須注意的是,民法第90條明定:「前二條之撤銷權,自意思表示後,經過一年而消滅。」將撤銷權的除斥期間限制為一年,乃在於撤銷權之行使,僅由表意人單方面發出即可改變雙方之法律關係,為避免雙方法律關係處於一種不確定性、隨時可能會變動之風險,故民法特設下此除斥期間之限制。

文章標籤

Zooml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